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玉珍接受专访时表示,今年她将带着对饮用水供水链安全的关注参加全国两会。
问题一:国内大多数水厂升级改造滞后,抗水质变化风险能力较低
“国家新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水质标准由35项提高到106项,提高了对有机物、微生物和水质消毒等方面的要求,但目前水厂的制水工艺、管网条件难以确保输送到每户水龙头的水质都合格。”张玉珍认为,目前我国城市水厂多数仍采用较为落后的传统处理工艺,设施陈旧,对农药残留、藻类毒素以及离子态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去除效果差,抗水质变化风险能力较低,难以应对水源的水质变化。
问题二:供水管网老化,二次供水污染问题严重
张玉珍表示,我国目前仍有相当比例的供水管道陈旧老化,管材属禁用、限用的管道占相当的比例,自来水在这些管线内滞留的时间较长,就可能导致二次污染而使水质变差。“另外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小区和单位实行二次供水,供水设施以屋顶水箱为主,卫生防护条件比较差,贮水时间长,不能定期的消毒和清洗,不少房屋空置率较高,导致进入管道的部分自来水成了死水,造成二次供水污染问题。”
问题三:供水水质监测、卫生学监督检测亟待加强
此外张玉珍还认为,目前我国供水水质监测检测能力建设还不能满足国家标准的需要。除一些主城区和个别地市、县供水企业能够按国家标准实施检测外,绝大部分地市级、县级和农村由于监测设备能力不足,常规指标检测数量均还达不到国家新水质标准的要求。“比如现在的城市二次供水,由于不在自来水公司的责任范围内,二次供水单位点多面广,多数单位不具备水质检测的能力,成为影响供水的最薄弱环节。”张玉珍表示。
建议:提高水厂水质净化能力,发展小区直饮水工程,完善供水法律条例
针对饮用水供水链条中出现的安全隐忧,张玉珍建议国家相关部门要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摸底,调查城市和农村供水管网终端出水的水质(包括二次供水用户),农村供水(包括农村集中式供水水厂和分散小水厂),建立城市和农村供水水质数据库,科学指导城市和农村供水设施的更新和改造。“要结合宜居环境行动计划等载体,全面改造不能满足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和水质安全保障性差的落后净水工艺,推动城区的老旧管网进行改造,遏制使用‘非标’材料,对现有二次供水设施进行改造。”张玉珍表示。
张玉珍认为,还要结合信息化建设,建成全国城市供水信息系统,实现县级以上城市供水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甚至二次供水主要水质指标在线监测监控,规模比较大的水厂实现安防电子监控。同时出台相关产业政策和相关优惠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城市从城市供水末端着手,发展小区直饮水工程,“也就是在现有自来水进入小区后增设一道末端处理,经深度处理达到直饮水标准后通过专管短距离送达每家每户用于居民饮水和烹饪。”
此外张玉珍还建议,要鼓励供水企业建立供水水质信息公告制度,公开向社会发布供水水质数据,完善相关供水法律条例,加强供水管理。